wyzadmin
- 582
- 6212
- 2009-01-23
|
1#
t
T
发表于 2013-09-07 12:08
|只看楼主
教育和教学 (2013-04-07 16:02:10) [url=]转载▼[/url]
你觉得你做的是思维教育还是思维教学呢?做教育需要爱,做教学只需要技巧。原文地址:教育和教学作者:吴亚滨 深入教育行业的时间越久,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有些问题是人们不愿意谈起的,有时候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有时候是人们认为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我曾经求证究竟教育的根本定义是什么,但有前辈对我说,教育工作者当然都知道什么是教育,再说,求证教育的定义有什么意义呢?尤其是学校和教师们都没有兴趣了解这么虚无的问题,假如你把教育的定义重新梳理出来,是不是教师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呢?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关于教育的定义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它不会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埋头研究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事实上,不能说这样的努力没有进展,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会明显感觉到一种阻力,这个阻力来自于以认知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和以成绩为目标的教学之间的冲突。本质上讲,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应该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冲突,但是它至少看起来不如“抓成绩”那样直接。这背后存在一个分歧,那就是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抓成绩,可以给学生一个分数、一个升学的机会、一个对家长的交代,抓认知能力,我们不能立即看到这与成绩和升学的直接关系,但是,这会决定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于是,就存在了这样两种不同认识:抓成绩,帮助学生升学,立即获得名校入场券,拿到文凭,这就是幸福未来的敲门砖,显然没有任何不妥。而抓认知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认知、学会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把握机会的能力,从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可能。
前一种是公认的“正确”道路,后一种大多数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如果研究教学方法技能,学校、教师要得到的是立竿见影的“长分”办法。如果你“用力过猛”,给到了一个过于长远的东西,我们的教育系统其实是不欢迎的。大家认识上根本的差异,就在于目标,这个目标具体起来就是我们究竟是搞教育还是搞教学。
北师大崔光佐教授曾跟我分享过他的观点,就数学而言,也存在教育和教学的差别。如果就教育的具体目标去划分,会存在这样几个层级: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和人格。如果你把目标定义在人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教育,如果把目标锁定在知识和技能上,所表现出来的就只是教学技巧。
所以,学校是在搞数学教学合适数学教育,这显而易见。现实中如果在学校搞数学教育,是很可能会被扫地出门的,学校首先要的是分数,其次要的是分数,最终要的还是分数。真正的教育,能够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他不会在走出校门之后的几年之内把数学忘光,也不会认为数学是数学,生活是生活。而一个掌握了一大堆数学知识和数学技巧的人,在一段时间脱离数学应用之后,会把知识和技能逐渐淡忘。
我们任何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进行了12年数学的学习,如果算上本科教育,可能会超过14年,那么这么多年的数学学习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2012年复旦大学有一道面试题:生活中充满了有趣的数学现象,你能举例谈谈吗?
我在针对不同年级的授课中都尝试询问过学生,但让我惊讶的是,在一般的普通学校范围内,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给到我的答案是一样的——买菜。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从来没有想象过,数学除了买菜以外还有什么价值。相比较而言,部分重点中学的高中生会给我稍微多一些的答案,但是第一,学生们需要考虑一段时间,第二,回答的范围依旧有限。高中一年级的孩子,接受数学教育的第十个年头,对数学的第一反应就是买菜,我问他们:“你们觉得只是买菜的话,我们有必要学这么多年的数学吗?”学生说:“当然没必要。”我问:“那么除了买菜以外,数学对我们而还有什么别的价值么?”一部分学生回答我:“升学。”
个别情况下,有学生会对我说:“数学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素质,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说:“这个回答非常好,但是我需要一个具体的示例,你能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数学究竟怎样提高了我们的思维素质,我们用数学的逻辑可以解决哪些具体的问题?”学生笑了,说:“老师,理论上是这样的。”我说:“没错,理论上如此,但是你真的同意么?”学生问:“您想听实话还是……”我说:“当然是畅所欲言,我难道会为此批评你么?”学生又笑了:“老师,还是当我什么都没说吧。”
有一些概念是相互关联的,数学的现实意义与数学的价值密切相关,对数学的价值定位决定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学生学习目标。所以,如果学生们认为数学的实际意义就是买菜和升学,那也就是他们意识中数学的全部价值了,这个价值是在教学过程中隐性传递给他们的,如果说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学生的。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思考,学校抓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数,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获得“幸福未来”的敲门砖。对应学生们对数学的理解,我们相信这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仅数学,我们几乎所有学科都被如此定义。我们的孩子用六年时间获得小升初的机会,用三年时间针对中考努力学习,再用三年时间冲击高考,然后用四年或更多时间完成高等教育的学业,随后走向社会,出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证书,表示我们有能力面对这个社会的种种挑战。最后,在求职和之后的工作、生活中逐渐把我们过去超过16年学习的大多数知识和技能淡忘,寻找适应这个社会的新的知识和技能,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并把自己的后代送进学校……
我们是否敢于盘点自己16年学校生活的真实收获,并为此计算一下我们的成本,包括时间、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投入?如果真的够现实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成本高的可怕,产生的效益低的惊人。从始至终,学校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在知识和技能上,并通过对知识技能的考核决定给每个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为了努力做得更好,我们费尽心机钻研教学技能。事实上,能够钻研教学的并非所有学校,研究教学本身既需要成本,也需要能力,更多学校没有这个能力,只是通过观摩、学习和培训从一些相对“优秀”的同行中来获得这些技能。然后大家共同获得促进学生提高成绩的办法,并因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欣喜。
这给我带来的联想是相当不健康的,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中世纪的巫医对一个重病中的患者采用放血疗法的画面。在他们的认识里,放血就可以让一个病人恢复健康,于是他们钻研各种放血的技巧,把放血本身做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精彩。但是要知道,如果目标是错误的,越是努力,结果就越是糟糕。当病人的血被放光的时候,放血本身固然做得非常完美,但是疾病并为因此而消退,代价却是付出了病人的生命。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巫医可能本来抱着一颗救死扶伤的真心。
这个问题相当的沉重,它不是一个教师能够承担的,不是一所学校能够承担的,甚至也不是教育行政管理不能能够承担的。它涉及到了整个社会,每一个家长的认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整个教育系统的认识。教育和教学的差别是目标上的差别,也是认识上的差别,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只有教学而无教育,只关心阶段性目标而不关心长远目标,只抓成绩不管能力,只关注技能不关注素质,只重知识积累不重人格培养。这个根本如果不能扭转,那么无论是禁止奥数或者是轰轰烈烈的中小学生减负运动,就都只是隔靴搔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