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常问自己当前的阅读行为的有效性有多大?无效阅读:1.左耳进右耳出,真正【吸收消化】的东西十成中尚且不足一成;2.一本书看完,只是看完而已,没有吸收对自己有益处的东西3. 速读不加思考,没有写读书笔记。
有效地阅读: 1.读书笔记 2.与别人分享、了解其他人的看法 3.解题、解决问题和落实到行动以下内容摘抄自网络:
1、经典的书籍里的每一句话都值得咀嚼都让你有很长时间的思考,而且你读了几遍都不生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可以这么说一本好书抵上一百本烂 书
2、读书要快,拿到一本书先要看目录,先熟悉一下目录,
看看哪些章节是自己不明白的,就看不明白的章节,明白的章节就不用看了。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时间的浪费与提高阅读的效率。
3、读书要做读书笔记,每一本书读完以后都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总结。看明白了与写出来是两码事,很多朋友不屑于写所以很快忘记。只有写出来才能加深你对这本书的理解;也只有写出来,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4、读完一本书要学会与别人分享、了解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
在交流中可以了解更加多元的见解甚至可以碰撞出火化产生新的认识。
周末找三五个朋友在茶馆、咖啡厅或者山上就某本书某个话题展开探讨那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5. 犯错误是学习和提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6. 提问题的出发点在于启迪思考,而不仅仅是获得答案
一、作笔记
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对于笔记要定期总结(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
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要着眼于将自己的成果往SCI上发,所以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
另外,有的时候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作笔记记下来,随时查一查,可能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勤思考
不单单是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什么,或者他的实验能不能和他的结论吻合,数据可不可靠等等。
用图表的方式将作者的整个逻辑画出来,逐一推敲,抱着一种挑的心态想。
带着挑剔的眼神去读文献,不要盲目崇拜,有些东东自己作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自己要动手,自己更要动脑。
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IDEA。
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哪里。
比如一大堆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看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而是想这个分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个方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为分离的依据。
多与人交流,是提升自己的极好方式
和导师谈谈你的想法,交流一下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领域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
与相关方向的牛人谈谈,对自己的启发要比看文献大的多。
不仅与本领域的牛人交谈,还抓住机会与其他领域的牛人交谈,牛人的一句话,有时你读半年书都读不来的。
特别是其他领域的牛人,他没准就给你一个金点子,特别是在中国,牛人一般对外行人不怎么保守。
集体讨论非常必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文献人人都有一份,每人分工读不同的文献,然后大家坐到一起。
顺序开讲,互相讨论。这样,文献量是不是就成N次方增加了!!!
还有就是采用比较阅读:
观点相反的论文可以参照来读,品味一下双方的观点。
还有就是与原著同时发表的其他专家的述评、原著发表后的读者质疑,都应当和原著一起读。
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读论文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发现"一稿两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数据写成相似主题的不同论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这时,如果你的课题与此类似,你的好运也就来了。因为能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发现作者(或科研小组)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真正"方法。
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组的类似实验后,迅速发现自己实验失败的关键原因,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动物模型制作的,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做技术的要善于比较和发现,一些技术含量高文献,不可能把要点都报道出来,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
比如一篇专利中有很多的Sample,而每个的条件或配方都不同,这时要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那里。
全面参考国外文献。一定要清楚,国外文献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
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他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
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便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及侧重
论文阅读顺序:
1. 摘要 引文 引用的主要信息,研究背景。
2. 图表 了解主要数据和解释。
3. 讨论和结论 将图表和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
4. 结果详细阅读结果,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
5. 材料和方法 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6. 讨论和结果 进一步掌握论文,注意讨论中的关于从已知的知识和研究如何解释本文获得的结果。
另外对于论文中大量的图表来说,当你能够重新画出这张图,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张图,表明就读懂了。
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
现在生命科学中的杂志对图表的要求都很高,必须做到仅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结果,
再结合读者自己的原有知识,就大概知道其implication了。这符合现代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
因此,在某个领域做了一段工作后,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须看摘要、图表即可,
个别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结果,再看讨论,文字结果和方法。
这也提示我们在写外文文章时,注重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做到形象化、信息最大化。
自己熟悉的领域:最省事的是只看摘要,因为依靠背景知识通过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文章内容,
但有时这是不够的,相对省事的方法是细看摘要,略读前言,再看结果中的图表,最后读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讨论部分。
但如果文章对自己很有意义,那就应该通读全文了。
如在寻找课题阶段,重点读讨论和结论以及展望,在课题设计阶段,主要是材料和方法。
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及引文与结论进行泛读。
个人的经验是尽量去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然后是学习他们的分析方法,最后是学习写作技巧和写作语言方式等。
文章的讨论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点,建议研读和模仿牛人paper的讨论部分。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图表的趋势解析,论据的组合,都是非常看功力的部分,
我们老板经常说:如果某篇SCI级别的文章让我们这些菜鸟来写,可能发国内核心都非常困难。
我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讨论中的精髓,这是作者idea创新性以及与旧有的实验结果比较的关键部分,
可以看出作者设计此实验的思路,在作出比较以后,对自己的课题会有很大启发。
除了文章内容,还要学习人家写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别人有可能表达的很地道,
同样一个图表,别人做的很漂亮,尤其是老外的文章,给老外投稿,人家的修改意见要求文字通俗易懂,
带有一定的科普性,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人,也能大致看懂;然后还要求多用简单句,
能用简单句说明的问题,就不要用复合句,在同一句子中,最好不要让同一个词汇或短语重复出现
阅读的观念和技巧
在初为学生的阶段,便能明确有关正确阅读的基本观念,掌握阅读的技巧与艺术并在日积月累的实践训练中融会贯通命运的轨迹也许就此改变。
当然,鉴于彼时的我已在“读经”模式下养成了应试型的阅读方式,且偏好文艺类作品的阅读趣味,完全有可能对此书视而不见,
所以,最保险的做法是有一位老师以“读经”的形式把此书列入阅读任务,并要求递交作业,这样或能让我早点成为受益者。
有志于通过阅读来增进智慧的人,无论本人是否已经具备有效阅读的素质与技巧,
多少能从此书中获得有关阅读的一些启示,藉此检视自身阅读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部分,对提高阅读能力有所助益。
个人颇有感触的要点记录如下。
为获得资讯而读和为增进理解而读
能识字明义便能阅读,但阅读的意义远远超越“读”这个动作本身。从满足个人需求的角度,阅读大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娱乐,即通过阅读获得美的体验,最不费功夫,对阅读者的要求也最低,如读通俗小说;第二种是为了获得资讯/知识,即读能读懂的东西,与阅读者的理解能力相当,如读报纸、杂志;第三种是为了增进理解,即读必须读的东西,阅读对象超越了阅读者的现有水平,通过阅读可间接地提升阅读者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本书讨论的是为增进理解的阅读,这是有思维的多种运作方式参与的行为,指向个人心智的发展和提升。
现代社会的资讯泛滥阻碍了我们理解力的发展,出于各种目的(绝大多数是营利),现今社会最具才智的人们活跃于知识与观点的包装事业,精心设计出那些让大众觉得是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知识是理解的先决条件,但不意味着对某一事物的理解需要所有的知识,或只能形成某种暗示作用下的理解,这实际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性和判断力。为增进理解而读,是找到自己真正观点的途径之一。
阅读的层次
阅读分为四个渐进的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主题阅读(synoptical reading)。第一层次是熟练识字阶段;第二层次是一种系统化的略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强调在规定时间内明确一本书所属的类别与基本架构;第三层次是全盘、完整地阅读;第四层次也称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就某一主题阅读与之相关的许多本书。每一独立层次内又有步骤与程序的细分,较低的层次为较高的层次所包涵。
略读(skim)或粗读(pre-read)对有效的阅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检视阅读中使用粗读,帮助阅读者了解一本书的基本内容,并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中使用略读,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主题阅读中不能善用略读和粗读,就不能确定与主题相关的书目,更难以提炼出共通性的议题展开分析比较。
对于研究生而言,了解其中奥妙,学会有效的方法,意义重大。当然,所有的技巧需要在阅读实践中逐渐衔接贯通。书后附有几段文章,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层次的阅读技巧训练。遗憾的是,我没看清目录就开始读,未能及时对应练习。
评断一本书的标准
对于满足不同阅读需求的书,评断的标准也不一样。论说性作品追求的是真,主要是传达知识,词义清晰,逻辑严密,阅读时运用的是理智的判断与推论;想像文学追求的是美,诠释经验本身,营造言外之意的丰富性和渲染力,需调动感官经验与想像来体验。因此,前者的评断结论是同意与否,后者则是喜欢与否。
为增进理解而阅读的绝大多数作品属于论说性,评断的前提是对作品的全面了解以及对个人偏见的摒除。“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阅读者对作品的批评是其运用自己独立判断力的结果,但必须牢记,阅读的主旨是学习(增进知识与思考能力),而不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压倒对方。
在达到对作者和作品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可由四个基本角度提出反对理由:(1)知识不足(uninformed);(2)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3)不合逻辑;(4)分析不够完整。前三条互相关联,知识不足可能造成知识错误,知识错误引导出错误的结论,此二者指出前提有缺陷。有问题的前提导致无法推论或推论不完整,也就存在逻辑问题。
主动阅读及知难不退
越主动的阅读,效果越好。主动性来自于对阅读对象的兴趣、对问题的困惑,以及保持主动性的阅读行为,如做笔记、批注等。在阅读中,切忌遇到困难之处就停顿下来,无论是就此放弃或是借助其他理解工具,都会打断思路,破坏理解的完整。一气呵成的通读一遍之后,对于判定哪些是真正的难点更为合理。
这些有关阅读的规律和技巧,很多人或者已经明了,或者在下意识的使用中。单从普通阅读者的角度而言,或许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不仅带来乐趣,也是以心智的无限发展超越机体限制的一种方式,不一定要读很多,但读完后,让它属于你。
未读过英文原本,但就译笔来看,态度谨严,书中举例有关书籍、学者、学派的译名无差池,译文明白流畅。但是,要用另一种语言准确传达某些概念,毕竟存在难度。最不应该的是,校对不过关,书中有两处英文单词明显拼错字母,虽无伤大雅,仍是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