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小轶

    欲讨论IT技能的学习能力,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其目的有二:知与用。知是指认识水平,笼统的讲,是对信息系统运动的本质/过程/行为方式、IT行业背景知识等方面的了解与理解,即所谓的“Know why”与“Know what”。用是IT技能的运用,即“Know how”。两者本是相辅相成,知为用引,用为知根,知用合一方是正解。当然,环境、职责、视野不同,知用合一的要求也各有侧重。

    应当看到,知用的好坏并不单单只是学习的结果,其和个人的基本素质、性格、态度、禀赋资源、环境、甚至心境等都密切相关,为能进行一致的讨论,可将这些因人而异的影响因素称为外部因素。学习是终身的动态循环过程,摒除了外部因素的干扰我们方可将讨论的重心集中到学习的内在环节上来。

     衡量学习能力的最终当然还是用的成果,而以结果为导向来看学习的内在环节包括:认识、刺激、投射、批判、总结。其中认识是对信息系统运动的了解、理解、认识的过程;刺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从外界获取必要的或是足够的信息刺激的过程;投射是用认识过程中所获取的专业知识来描述、解释、推定现实世界中信息系统运动的过程;批判是对投射和运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偏差进行置疑与论证的过程;总结是对上述诸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再认识过程。我们逐一进行讨论。

     认识环节要解决的是对信息系统运动的本质进行理解与认识,笔者认为其包括有知识结构的建立、运用场景的丰富以及思维方式的同化。知识结构的建立又包括了概念形成、模型识别、公理认知、原则谙练、公式熟捻、工具掌握等环节
科学的基础即来自对概念的绝对抽象,同样学科的基本概念指出了本专业所研究的对象的分类依据,知道了对象所属的组别方可将相应的定理、公式、工具与结论应用其上。显而易见,概念错误则事倍功半也是难得,是故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谓也。所以我们务必要对本专业领域内的各基本概念有个清晰准确的理解。

     1、基本模型是本专业对所研究的现实世界的抽象描述。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人脑所能处理的内容却是及其有限的,因此通过简化建模的方式来描述本专业所研究的事物之间的作用关系、环境约束及其运动的主要形式,以帮助认识与分析。
    2、公理(假设)是本专业对现实世界进行建模与分析时的基本假定。为了在复杂环境下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本专业所研究的事物及其运动的主要矛盾上,一般在建模时都尽量忽略掉次要因素的作用,或对主要因素的变动区间与模式进行限定,这就人为地产生了噪声与局限性。如果说概念奠定了学科的基础,则公理分化出了学科的边界。
基本原则是本专业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分析或求解时所秉持的指导思想。这些原则一般都是本专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各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后所概括与总结出来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们指出了我们在遇到现实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3、公式以及定理是本专业对现实世界运作进行逻辑论证后所形成的结论化的认识总结。是我们深入研究现实问题并进行分析、推断时的逻辑基础,可以保证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时的正确性。
工具是本专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方法,一般都是简单而有效的,如网络方面的拓扑图、有限状态自动机,风险管理中的鱼骨图,竞争分析中的SWOT分析等,能熟悉的运用这些工具的话,我们在对现实问题进行认识与分析时可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六者构成了认识的逻辑基础,保证了本专业在现实运用中的正确性和高效率,也是本专业的生命力所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进行有意识的整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其对用的指导意义也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可因之忽视或急于求成。

    本专业在现实世界的长期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常识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运作形式、所遇问题和解决方式等就构成了具体的运用场景。我们平常说某人经验丰富主要就是指其运用场景积累得较多。知识结构主要解决的是深化本专业的逻辑基础、通过推理指出可行的演变方向,但抽象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所以知识结构必然缺失了细节,而运用场景则包括了本专业在现实环境中运用时的适应性调整与经验教训,因此在类似的环境中,其极具实用性。

   知识结构与运用场景是认识的一体两面,知识结构完备、扎实则遇到新的现实问题能通过分析提出适当的解决思路,运用场景丰富则能知道知识结构的不足并在实践活动中予以弥补甚而对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反之,迷信知识结构者在现实环境中不知变通、处处碰壁;只看重经验者对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与前瞻性,或可长于一时但难免在长期竞争中落于下风。专精于理论者坐而论道却解决不了多少的实际问题,有丰富实践经验者却缺乏足够的理论深度来指引前进方向,我国IT建设的困境应与此有关。

     知识结构与运用场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知用”往复循环中最终形成了我们在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时的特定视角、分析方法、解决模式,此即为思维方式。我们平时说到某人有悟性即表明其已形成或接受了本专业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一旦同化,则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学习是如鱼得水,效率极高。比如:欲学习一个新的网络协议,从网络的同层对等与层间接口化这两个基本原则、描述网络协议的基本工具是有限状态自动机处着手,问曰:该协议处于OSI的哪个层次?该协议包括哪几个状态?这些状态之间是如何转换的?知之。
欲学习Java语言,从编程语言都是运行在依据某些特定指导思想设计的、符合相应规范的虚拟机之上着手,疏理其指导思想是平台无关、完全的面向对象、强调安全性,再通过实际动手来熟悉对应的规范,易矣。
欲学习
Oracle[url=http://wiki.ccw.com.cn/%E6%95%B0%E6%8D%AE%E5%BA%93]数据库[/url],从RDBMS的逻辑基础是遵循1NF/2NF/3NF/BCNF等各范式上的关系运算(投影、连接、选择)、为确保数据的一致性而有事务/串行化以及两阶段提交等处理、元数据集中存放在数据字典处着手,用耳。
思维方式的建立确实有助于加快理解与认识的过程,但在遇到现实难题时也容易陷入到专业思维的陷阱中而无法突破既定的思维模式。因而对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采取技术领先战略的组织来说,延请各方外脑多做些思维碰撞殊为重要。
学习是个持续的知用循环过程,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地实现知识结构、运用场景和思维方式三者的高度统一与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过程中,信息刺激起到了三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其一,运用场景的积累。现代社会之复杂已使得如苏格拉底式的知晓当代绝大多数门类知识的天才人物绝迹,就连能通晓本领域内所有知识都近乎不可能,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能接触到多少经典的运用场景。所以纵向的建构本专业的知识结构、横向的广泛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以积累运用场景两者不可或缺。
其二,促进理解。前文提到过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其实质乃在于已知的都不再适用,只有通过引入含有不确定性的信息来尝试突破,其试错过程则丰富了运用场景,从而促进了对其因果演变的理解。而跨领域的信息刺激可能更有突破性,笔者上年在暇余较为系统的重读了老三论与新三论,老三论和计算理论构成了IT的理论基础,倒也不必多说,而新三论对系统动态演变的辨析使笔者获益非浅,自觉对信息系统的运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三,诱发创新。现在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由于能人所不能可带来超额的效益回报,所以对于创新能力的渴望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事物都有其生发演变的过程,我们关心的当然是那些在我们可感知的时间测度内进行生发演变的事物,而这样的事物也必然无时无刻地通过多种载体向我们发布着预告其演化的信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庞杂纷乱的信息空间中接受到有关的刺激。中国企业还应当增加些宽容失败、兼包并蓄的性格要素。
投射过程没有太多好说的,唯能学以致用并自圆其说耳。
批判的过程是置疑的过程、是否定的过程、是反省的过程。学科建构的过程中要进行抽象,要抽象就必须简化,有简化就有信息损失,有信息损失就不完备,所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局限性,必须承认这一点。崛起必然伴随着突破,可笔者工作生涯中最为困惑的一点就是中国的IT人为什么在急遽变化着的应用环境中却谨行纳言、画地为牢而不敢稍有“逾矩”?工程不是信仰,科学都要“疑而后信”!况于工程乎?!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认识基础是建立在运用场景上的,顺便再强调一下:知识结构是基于逻辑的,运用场景是基于经验的。所以在遇到不熟悉的运用场景时,只能依靠模糊的、不确切的直觉来进行判断,而不能通过分析和逻辑推理来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所以不自信与回避挑战成为普遍现象,也就直接导致了IT业对我国之崛起贡献甚小。
IT是基础的信息服务业,所以一定是IT去适应业务,而不是业务来适应IT。所以我们不可漠视IT在现实应用中的偏差,对出现的偏差要进行及时的批判分析,以求发现偏差是由于哪些假设所造成,以此改善信息系统来更好的为业务服务。同样的问题,可能存在着多种现实的选择,而我国各组织的决策层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对IT的认识都较为匮乏,所以IT成为最后的选择也很自然。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IT人没能向他们证明IT也可以是竞争的优势而不是拖后腿的“短板”?求人莫如求己,当今惟有放弃浮躁、壮志愤发、自省勤学以求得他们对IT的认可,并在知用的往复循环中形成对他们的认识势差,中国IT业方有可能因在中国的崛起从资源消耗型转向价值创造型的过程中为中国企业的创新贡献了超额的效率加成而获取一席之地,如以取巧的心态垂涎于海外IT巨头们抛出的些许脆骨碎肉而放弃了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锤炼,则不但中国IT业无以为继,还将拖累得中国企业步履蹒跚。
在IT技能学习的超循环中,持续的适时总结是推动IT技能迅速提升的催化剂,正是通过有意识的总结,才能加速知识结构和运用场景的相互转化。至于如何总结,各人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锻炼,以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笔者是读书但有所得,则于边角处对所历、所闻、所见之事做个对比发些议论,以此活跃思维还加深了对所论之事的认识;当某个问题学得自觉有成,则需用一句话来概况所学,以此锻炼自己抓主要矛盾和概况的能力;而在工作中每遇感兴趣的问题,必欣欣然上升到理论高度探讨一番,以求通过丰富理论与实践的对应来更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锻炼自己对应用场景的把握与预测能力。
为了深化认识,还应当通过了解学科发展演变的历程来进行历史的总结,这一方面是通过疏理学科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为何会有现在这样的公理假设,从而更加了解学科的局限性所在与突破方向;另一方面,则通过了解学科生发演化过程中的经典应用场景,从而明晰本专业更擅长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对什么样的问题缺乏经验。如此,方能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知进退之据。

    学问是问人、问书、问己而求知,总结就是个自问自答的过程。
所论者大,所言者陋,行文中又杂入了些颇具感情色彩的文字而对文章结构有所破坏,奈何笔者书生意气,如骾在喉,不吐不快。只盼能对诸君的认识与学习有益。
板凳坐得十年冷,期与IT诸君共勉。